當前位置:首頁>新聞中心>行業(yè)新聞>蘇州拙政園游記

蘇州拙政園游記

發(fā)布時間:2019-06-23 點擊數:2953
蘇州以江南園林著稱,園林最多的時候曾有兩百多座,其中“拙政園”算是江南園林的代表作,也是目前蘇州最大的古園林,面積達62畝。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、承德避暑山莊、蘇州留園合稱為“中國四大名園”。


拙政園始建于明正德初年(16世紀初),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。拙政園名稱的由來,是當初的主人王獻臣仕途失意歸鄉(xiāng)后,建立此園林,取西晉文人潘岳的聞居賦中的典故,暗喻自己把澆園種菜當做自己(拙者)的政事,表現出官場很失意的樣子;因此拙政園英文名稱翻譯為“Humble Administrator Garden”。

王獻臣在建園時, 聘請明朝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為其設計了約31個景點,建成以水為主體、植栽為輔,營造出山水意境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。園林整體布局非常巧妙,把有限的空間進行分割,充分探用了借景和對景等造園藝術,池廣樹茂,景色自然,臨水區(qū)域布置了形體不一、高低錯落的建筑,整個園區(qū)層次分明,格調古樸自然,是最能反映明代特色的古典園林。


拙政園不僅是中國四大名園之首,1961年被中國國務院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; 1991年被國家計委、旅游局、建設部列為國家級特殊游覽參觀點; 1997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遣產。另外,也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點,在中國同時具備這四項殊榮的,僅蘇州“拙政園”一處,所以門票也是最貴的,不過人潮仍是爆滿。

此花壇內石碑是紀念登錄“世界文化遣產”, 其兩側為圓形洞門,是游客出入拙政園的通道,上有磚刻門額兩塊,左為“入勝”,右為“通幽”,引人無限期待。

穿過洞門,是個小天井,迎面便是“蘭零堂”。

蘭云堂為拙政園東部的主廳,為入園游賞的第一景;堂名取自李白“獨立天地間,清風灑蘭雪”的詩意,布置相當簡潔。



拙政園中現有的建筑,大多是清咸豐九年拙政園成為太平天國忠王府花園時重建。拙政園布局主題以水為中心,池水面積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一,各種亭臺軒榭多臨水而筑,園區(qū)可分為東園、西園和中園三個部分,以下將逐一游覽,下圖為中園的縮小模型(拍攝于隔壁的”蘇州園林博物館”)。



“東園。以王心一設計的“歸園田居”為主,另外還有“芙蓉榭”、“天泉亭”“秫香館”和“涵青亭”等旅游景點。



“芙蓉榭”面臨荷花池,正逢盛夏,充滿綠意的荷葉中,冒出許多的荷花。



游客倚靠在芙蓉榭,可盡情欣賞清新美麗的荷花,好不快意,我在此駐足觀賞許久。



拙政園園內許多的建筑名稱與荷花有關,創(chuàng)園者王獻臣之所以要大力宣揚荷花,主要是為了表達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、風骨。來一張朦朧效果的!



還有小水盆內種植優(yōu)雅的睡蓮



“天泉亭”是一座重檐八角亭,其名乃因為亭內有一口井,終年不涸,水質甘甜,因而被稱為“天泉”。



“涵青亭”是一座組合式的半亭,一主二從,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,猶如水榭,兩側副亭略向后退,朝左右展開,似廊又非廊。



“秫香館” 為東部的主體建筑,精繳的裙板木雕 ,裝點得古典雅致;“秫香”意指稻谷飄香 。



秫香館旁種植許多銀杏與楓樹,深秋變色時肯定很美。



園中曲廊迂妲連綿,有峰迥路轉之妙,通往另一邊的“中園”。



來到了“中園”,是拙政園的精華區(qū),布局以水池為中心,亭臺樓榭皆臨水而建,還有亭榭直出水中,具有江南水鄉(xiāng)的特色。圓中右邊此景稱“梧竹幽居”, 為中園池東的觀賞主景,此亭遇邊為廊,亭的四周白墻開了四個圓形洞門,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疊交錯的庭園景觀。



海棠春塢旁的“玲瓏館”,室內懸掛“玉壺冰”匾額,取自南朝宋鮑照的詩“清如玉壹冰”。 室內陳設雅潔大方,為江南廳堂的典型。



中園的主體建筑為“遠香堂”, 是一座四面廳,原為清朝乾隆時期的“若墅堂”, 四面廳臨水而建。



遠香堂面闊三間,結構精巧,周圍都是落地玻璃窗,從里面可以看到四周景色,廳內展出許多青花瓷器。


在此遇到一陣大雨,是颮風外圍水氣所帶來的,剛好躲雨兼休息,雨滴多到在荷葉上聚集成池,成了有趣的畫面。



遠香堂北邊是拙政園的主景,以平臺和荷花池相通,荷花池中有東西兩座以“溪橋”相接的假山,西邊假山上有座“雪香云蔚亭”,亭子正對遠香堂的兩根柱子上配有署名“霉明”的對聯:“蟬噪林愈靜,鳥鳴山更幽”, 頗具禪意。



西島西南水池中央,有著“荷風四面亭”, 亭為單檐六角,四面通透。



荷風四面亭亭中有對聯:“四面荷花三面柳,半潭秋水一房山”, 用在此處十分貼切,夏季荷花與楊柳處處。



荷風四面亭亭西曲橋通向“柳蔭路曲”, 是條有頂迥廊,沿此向北,經爬山廊,可到“見山樓”



“見山樓”三面環(huán)水,兩側傍山,是一座江南風格的民居式樓房,樓_上的明瓦窗,保持了古樸之風。




代表夏日的荷葉與秋天的楓葉,是少見的對比!



拙政園的布局疏密自然,其特點是以水為主,夏日時點綴著荷花及各種植栽,充滿綠意,景色自然疏朗,下圖即為一例,遠方一隅為小巧的“綠綺亭”。



“香洲”為一形式優(yōu)美之畫舫,有兩層艙樓,高雅而灑脫。



香洲南邊是“小飛虹”, 是蘇州園林中唯-一的廊橋,水波粼粼,宛若飛虹,構成了以橋為中心的獨特景觀,是拙政園的經典畫面。



“松風水閣”又稱“聽松風處” (或“松風亭”),是看松聽濤之處。


“柳陰路曲”沿途垂著楊柳,走廊北由見山樓連接至“別有洞天”的過道,穿過圓洞門,便是西園”區(qū)域!




西園也以池塘為中心,周邊有“倒影樓”、“波形廊”、“浮翠閽”、“三十六鴛鴦館”以及以蘇軾題詞的“與誰同坐軒”等景點。



“倒影樓”是以觀賞水中倒影為主的景點,上方照片就是從倒影樓看出去的風景。樓分兩層,樓下是為“拜文揖沈之齋”,文是指文征明,沈是指沈周(石田)。中間裙板上刻有鄭板橋的書畫真跡。



倒影樓旁的波形長廊,借墻為廊,凌水而建,將廊的下部架空,猶如樓道一般,依水勢作成高低起伏、彎轉曲折狀,使景觀空間富于彈性,具有韻律美和節(jié)奏美。其水中倒影靜謐、充滿綠意。



山坡上八角形雙層建筑為“浮翠閣”, 建筑好像浮動于一片翠綠濃蔭之上,因而得名。



西園一角水池上泛著小舟,后方為“塔影亭”,從頂部到底部及四周窗格均為正八角圖案,借水景生成,是園中最精致華麗的建筑物之一。



池畔建筑稱為“三十六鴛鴦館”,東漢時大將軍霍光:“園中鑿大池,植五色睡蓮,養(yǎng)鴛鴦卅六對,望之燦若披錦”,館名取其意。



拙政園以池水為中心,樓閣軒榭建在池的周圍,其間有漏窗、回廊相連,園內的山石、古木、綠竹、花卉,構成了一幅幽遠寧靜的畫面,充分表現中國山水園林的最高境界,被譽為“天下園林”。這座大觀園式的古典豪華園林,居鬧市而能延續(xù)其山水風格長達五百年,相當罕見。


在線客服

版權所有?2011-2019:廣州田原景觀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粵ICP備13017349號 技術支持:視點網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1693號